追光185——“何为传统,如何当代”学术交流会 内容精选

 

交流会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评委,中国著名摄影理论评论家 学术交流会主持 顾铮教授:

 

 今天非常高兴在展览开幕的时候,饭泽耕太郎先生和百濑俊哉先生对我们的展览有了一个概括,我觉得对我来说也非常具有启发,百濑老师说国际上也没有看到过有专门的这样一个聚焦传统手工影像的比赛和展览,饭泽老师更讲到本次展览是旧瓶装新酒,看到了古典技法怎样在当代的语境中发挥他的作用。

 

展览评委 日本著名摄影理论评论家 饭泽耕太郎:

 

我以一个评委的身份讲一下,摄影工艺发展了185年,数码时代仅仅过了30多年,相差的一个量还是很大的。胶片和数码是两个不一样的东西,胶片是一件实体,而数码是一种数据,我可以马上把它删除掉,他不是一个物质。所以我看了今天这个比赛的作品展之后,我觉得这是一个有物质性的展览。这次展览作品中我们也看到了影像的魅力性、有趣的可能性,所以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我的最大的感受是,在这次展览中看到了各种各样的表现手段和创作方法,摄影传统工艺创作将继续持续下去。

 

展览顾问 日本九州产业大学艺术学部教授 百濑俊哉:

 

我去看过很多的展览,今天这样的展览还是第一次见。现在数码科技发达,数码作品的展览非常多,单单聚焦在传统影像工艺的展览我觉得非常的棒。我作为九州产业大学的老师来说,周围的学生使用胶片的人数在逐渐上升。本次展览的作者中我看到了很多都是比较年长的,但在我的教学当中,很多年轻人都在使用胶片创作,也有使用胶片和数码交叉创作的。我是昨天到的上海,前一天我在学校上课还在制作数码中间底,我觉得数码和传统之间并没有分的特别开。所以上海相机摄影博物馆能够举办这样的展览,我觉得非常好,也希望这样的活动能持续下去。

 

顾铮:百濑老师来自日本摄影教学的第一线,他跟我们分享了日本摄影创作的一个动向,年轻人用银盐创作的越来越多,跟我们这里年龄大的创作者使用传统工艺比较多是有一点差异,我个人的一点臆测是,是不是年龄大的人在经济上有一些余力能够进行传统工艺的探索,年轻人是不是相对来说使用传统工艺在经济上成本上相对大一点,在未来他们的经济状况发生变化的时候,也许能够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当然这并不是根据调查得出来的结论。

 

中国影像艺术家、传统影像工艺研究学者 沈忠海:

 

因为前段时间健康原因没有参与到展览全部,所以可能无法看到宏观上的东西,仅从个人的看法来讲,我看到这些作品感觉还是不错的,各种工艺都有,除了银版没有其他都有,质量上也比较有专业性。

 

我一开始是搞收藏买了好多老照片,一会是底片一会是纸张、一会儿颜色是发红的……我都不知道怎么回事,那买错了就是浪费钱嘛,我开始对整个摄影工艺史进行梳理。同样做梳理那干脆自己做了。正好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南京艺术学院钟建明教授策划的关于古典工艺的交流会,和美国的古典工艺艺术家们学习和交流,他们的年龄都在60、70岁以上,有拍银版的杰瑞,本次评委克里斯蒂娜等人。和他们学习了以后我发现越玩越有意思。我玩的比较粗糙随心所欲,不像学生学的那样按部就班,我觉得古典工艺毕竟是过去淘汰的东西,它需要在当今的语境下,在当今的思维方式下,成为一个呈现的载体,不能是以前拍一棵树,现在还是拍一颗树,已经毫无意义。

 

需要用古典工艺构建当代影像,当代艺术中才能产生不同的思想。不是说打印不好,但古典工艺作品可以做为一个孤本出现,也可以作为个性化的艺术风格出现,我认为这个对古典工艺来说,除非你是老师你要教学生需要按部就班,但实际上真正的按部就班已经没有意义了,因为历史已经发生变化了,材料也已经发生变化了,不可能完全按历史上去做。所以我建议玩古典摄影工艺的创作者,还是要构建当代影像,毕竟你是在当代。

 

顾铮:沈忠海提出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也是饭泽老师前面提到的旧瓶装新酒的问题,这个容器是旧的,装的内容应该是新的,因为我们都是当代人,怎么将古典工艺运用到当代语言的一种探索,技法可以是古典的,呈现的面貌是当代的,无论是用什么样的技法,都需要有一个当代关切、对待现实、有一个个人的立场出发去关切和关注,我觉得蛮重要的。

 

展览顾问 中国著名摄影理论评论家 林路教授:

 

因为我一直在做摄影史的研究,我最近看到一个资料就是1888年乔治伊斯曼推出了胶卷相机,今天我们看到的都是传统工艺的单张的作品,胶卷的出现,意味着摄影进入一个传播便捷的空间,乔治伊斯曼有一句话说:胶卷相机的出现,摄影就不是艺术了。今天我们回头看,乔治伊斯曼的胶卷工艺也变成了古典工艺的一部分了。但不管怎么说他提出了这样一个看法以后,随着当代相机科技的发展,若干年以后,是不是摄影只剩下了两级:一级就是以手机为代表的、网络传播为载体的一个空间,来采集这个世界更大众的或者是传播上更为便利的影像。另外一个就是我们所说的古典工艺的摄影,这个部分成为认认真真的一种艺术创作的一个媒体。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中间这个断层可能就要掏空了。我们今天还看到很多中间级还在垂死挣扎,其实我觉得意义不太大了。我非常乐观的可以想到这样一个环境,在这样一个两极分化的空间里面,我们今天的这个追光185的古典工艺的比赛和展览,他所具有的重要的里程碑的意义。摄影像一个更有趣的、更多的人可以寻找他们自由发展的走向的一个可能。也许有一天我也可以一边用手机发照片,像我今天发的朋友圈的关于现在展览的照片,也是否可以同时回到摄影古典工艺中玩一玩,那么我们既能成为一个艺术家,又能成为一个传播者。谢谢各位为古典工艺做出贡献的朋友们,因为你们为摄影带来了一种新的活力。

 

顾铮:随着手机摄影越来越向前发展,反过来古典技法也有着回头看的可能性,古典摄影工艺也许会越来越好,这种可能性绝对存在,当然有的时候手机图像软件的一些算法,可能也会开发一些商业噱头是关于古典技法的,这种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展览评委 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原摄影系主任钟建明教授:

 

今天才看到这批作品,之前评选的时候看到的全是数字图像。当时屏幕上看到的和展览现场看这些作品是非常不一样的,但是也没办法,因为评委都在世界各地,我自己觉得还是蛮考验的,因为在屏幕上去评估工艺、照片的内容、呈现、特别是有些人翻拍照片的质量也存在一些差异。但是有我们在学校评判学生照片几十年的经验做基础,最终评选出的照片还是非常不错的,比我之前的印象好很多。

 

大约在两千零几年,摄影越来越数字化之后,胶片退出主流被大量放弃了。差不多10年里,胶片慢慢消失。2010年前后网上卖哈苏等旧相机很多,但这两年又回归了。前面百濑老师谈到他们学校的学生还在用胶片,实际上有意思的是,据我了解的南京的一个朋友的网络冲胶卷店,每年冲洗量约在十几万件,冲完后扫描再寄回,拍摄者拿到数字文件就很满足了。我观察到的情况是,年轻人胶卷用量大,但是他们不做后期,他们在屏幕上看到胶片拍的东西就OK了,最多去打印。但是真正做暗房做后期做呈现的还是年龄大的人多一些,年轻人没有条件,而且需要大量的时间,特别是传统银盐要求还高,不是很快能控制得了。所以很多展览看到的作品是大画幅相机拍的,但是最终呈现是打印的。这当然是一种方法和呈现路径,但从我自己在实践中的感觉来说,实际上传统的工艺更适合像我们今天这个追光185的展览一样去呈现,不太适合大的尺幅。我们之前在银盐时代在市场上看到大的相纸也就24寸,放大机大部分使用24寸相纸,再大了就比较麻烦,是传统时代里面大家认同的主流呈现的最大尺寸,现在的一米到两米的作品大都是打印的,数字更适合大尺寸的展示和打印的传播。

 

我是2005年开始学习传统工艺方式。我和我的老师一起聊的时候,他也一直反对摄影教学把传统教学给去掉。我知道实际上学校给我的教学时间是不够的。我的老师一直到2013年还在跟我说这件事,后来我做传统工艺的展览,他帮我在国外征集了10多种传统工艺的作品,2014年在南京艺术学院展出过。当时展出时,很多人都没见到过这么多的传统工艺。我们有一批艺术家也是在2009年2010年前后自己摸索着使用铂金、湿版等几种工艺,但是更多工艺还是在2010年之后有所了解。至今我们能做出像追光185这样大型的传统工艺的展览,而且银盐摄影被广泛的接受,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数字摄影和传统摄影应该共同并行做摄影艺术。这个展览一定还会有更多的艺术家加入进来。

 

摄影史研究学者,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 戴菲副教授:

 

今天的主题实际上又回到了非常火热的大家探讨的话题——当代摄影。我个人认为传统工艺、古典工艺应该是摄影的基础,今天的摄影应该已经不是摄影了。由于AI的介入,其实摄影已经是多媒体艺术,所以我想古典工艺保留了摄影的语言性,包括他如何成为一种艺术、一个学科的基础。如果按照这个说法,我十分鼓励古典工艺,而且希望这个能在一定的范围和人群内去发展。这有助于摄影未来的生存,这是一个基点,不然摄影无法完成和其他的学科的对抗。

 

我个人觉得,古典工艺的兴起,至少在中国,是当年对抗当代摄影的一个衍生物。一批老的摄影家觉得我玩不过如今的年轻摄影师了,所以我决定向过去发展,拿出一大批古典工艺的作品用来和新兴的摄影家艺术家做对抗,这也是古典工艺在中国兴起的更大范围的一个视角。今天我们面临的情况,也像刚才各位老师讲到的那样,年轻人是怎么看待传统工艺和古典工艺的。他从生出来开始就是玩数码相机,古典工艺对他来说就是全新的,相当于我们当年玩胶片的人看到数码摄影的心情。我想说有两点,对于在座的老法师和各位专家们应该转换思路,当年你是一个年轻人你是如何玩数码的,那么今天我拿到一个新的叫传统的东西我怎么应对。刚才沈老师讲的一点特别好,就是旧的工艺在新的时代应该符合这个时代,而不是应该再去玩那个过去的那些技术。当然技术只是一个支持,很多人已经做了很大的突破,不断的通过旧的工艺呈现新的想法和画面。

 

第二个就是针对今天的年轻人要向老一辈学习,你也得想我是过去一百多年前的那个人,你怎么用古今的方式来创作新的作品,这样的话我觉得当代摄影就成立了。另外一个是大家对当代摄影抱有一个希望,总希望他出新出奇。我是觉得这个可能性有但不大,原因就是每个时代只是拿出前一个时代留下来的东西创作这个时代本身的东西就够了,不一定每一个人都要创作完全匪夷所思的创新,这并不一定就是一种健康的发展。

 

追光185获奖参展艺术家 湖北美术学院 张朴教授:

 

我今天作为艺术家参加这个展览非常高兴,同时我又作为一名老师、教授和硕士生导师,我今天也带了几位我的学生到这里,我们是从2015年开始,钟老师他们做了几个关于古典工艺的研讨会,我们去参加后深有感受,我们就定了一个研究方向,叫基础媒体的当代影像表达,所以我们今天对何为传统,如何当代的想法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个阶段,我们研究生的学习首先是学习经典,古典工艺的物质性,就是工业化以前的各种工艺,我们研究他的产品语言。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进入第二个阶段,就是他的创新和变化,比如感光乳剂的变化、数字中间底的介入,这给古典工艺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第三个阶段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意识,做带有社会性的、批判性的毕业创作,并且需要有他们自己的风格。

 

澎湃新闻总编助理、编委 高剑平:

 

我曾经也做过暗房,是一个非常奇妙的过程,做新闻人快是第一位的。以前我记得新华社有一个设备就是胶卷拍好之后可以很快去一个角落里面去冲洗胶片。这也碰到一个问题,时间一长胶片容易废掉了,因为当时处理的时间比较紧张水洗不够,现在再拿出来发现胶片已经发黄了。这个感触很深,现在年轻人可能没有这个感受,因为我在招摄影助理的时候,发现拿过来的照片都是数码拍摄的,大幅度的用电脑后期过。拍照片的不懂新闻,懂新闻的文字记者又不愿意拍照片,这是我现在最大的一个问题。可能是学校里面已经不学这种传统的工艺了,但很多国外的学校还是在学传统工艺,扎实了以后再使用数码去拍摄。

 

传统摄影其实是一个奢侈品,不但像顾老师说的要有钱才能玩得起,还要有时间。现在的年轻人是非常忙的,可能根本没有这种可能性去制作手工的照片。但也正因为创作古典工艺人群的范围窄了,如果有人去做,就更容易出成就。

 

上海相机摄影博物馆馆长,追光185策展人 王骅:

 

今天非常感谢各位教授和嘉宾,以及到场的艺术家们!我们希望古典工艺、传统手工影像工艺,作为一种技术和表现手法能够更好的融入到当下的艺术创作里面。今天的探讨各位嘉宾也提出了很多各自的观点,我们也了解到高校里面古典工艺的基础实践、以及将古典工艺尝试融入到其他艺术中等等,我觉得这都是将来比较重要的发展走向。摄影传统技艺的活力和生命力其实就是靠我们大家共同去探索、研究和不断拓展。

 

本次展览展出时间为2024年11月23日至2025年2月16日,展出地点:上海相机摄影博物馆(上海浦东新区五星路676弄39号),欢迎更多在摄影路上追光前行的朋友们前来观展!

 
 
 
 

更多相机、摄影文化体验与学习交流活动!

敬请关注上海相机摄影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2020年,原徐汇区安福路的上海老相机制造博物馆、IG映界影像艺术馆更名为“上海相机摄影博物馆”,并迁址浦东,已全面落成的体验型综合场馆,拥有三大展区(世界摄影器材与工艺发展史图文与实物展示区、国外经典收藏相机展示区、中国相机工业发展史展示区)、艺术展厅、咖啡馆、银盐暗房、摄影古典工艺研究中心、摄影教育中心、浦东图书馆影像主题分馆

 

 

 

 

地址:

浦东新区五星路676弄御河硅谷39号

 

交通:

地铁十三号线华夏中路站

地铁十八号线莲溪路站

 

电话:

021-54111152

 

开放时间:

  10:30至17:00

   16:30停止入馆

  周一闭馆,国定假日另行通知